360直播,360足球直播

南财要闻
首页 > 南财要闻 > 正文

360直播召开教师节教师代表座谈会

文字:党政办 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挂靠>  发布日期:2025-09-11  浏览次数:

会议现场

校长程永波出席会议并讲话,党委常委、副校长李煜主持会议

教师代表合影

9月10日下午,360直播在仙林校区国际人才交流中心106会议室举行教师节教师代表座谈会。校长程永波出席会议并讲话,党委常委、副校长李煜主持会议。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来自各学院的20名教师代表参加座谈。

本次座谈会以“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为主题,聚焦学生培养、教师成长和学校发展等核心议题,与会代表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围绕学生教育与管理、教学科研、学科发展等方面开展了深入交流,并积极建言献策。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认真听取了教师代表的发言,就部分建议进行了现场回应与说明,并表示将对提出的建设性意见逐一梳理、深入研究,作为后续教师培养和发展等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与参考。李煜副校长表示,人才引进与稳定是学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广大教师积极建言献策正是心系学校、支持发展的生动体现。学校将认真梳理、研究吸纳各项宝贵意见,深入调研并完善工作机制,全面提升管理效能,致力于为教师们的职业成长与价值实现创造更优越的环境。

认真听取教师代表发言后,程永波校长总结讲话。他首先代表学校向参加座谈会的教师代表表示诚挚的节日问候,并通过他们向全校辛勤耕耘在教育一线的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美好的祝福。他强调,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与战略高地,教师是关键力量,是育人主体,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全力构筑“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学校发展”同向同行、相互促进的命运共同体,坚定不移地优化人事人才体制机制,着力构建有利于教师潜心育人、科研创新、职业发展的成长成才环境与良好平台,持续增强政策的协调性与普惠性,助力每位教师在学校都能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实现在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与社会服务等不同赛道上的“百花齐放”,最终达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谐发展局面。

围绕“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这一主题,程永波校长分享了他的学习心得与体会,并与大家共勉。他指出,教育家精神是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精神动力,是以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支撑。教育家精神,体现在信仰的坚守、用心的浇灌与思想的传承,具体呈现三个维度。第一,信仰信念信心,是教育家精神的基本根基,是教育者刻在骨血里的“精神灯塔”。其中,“信仰”是对教育价值的终极认同,是教育家“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理想信念的集中表达,决定了教育工作的根本方向和价值追求;“信念”是对职业价值的执着坚守,是“言为士则、行为世范”道德情操的生动诠释,彰显教育者崇高的职业操守和持久热忱;“信心”是对未来价值的永恒期待,为教师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注入强大精神动力,始终坚信教育能够塑造美好人生、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人才与创新支撑。第二,用心用情用力,是教育家精神的仁爱本色,是教育者落在实处的“育人密码”。其中,“用心”,就是秉持“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智慧,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达成智慧启迪与心灵滋养统一,实现常规到不凡的转变;“用情”,就是仁爱之心自然流露,蕴含“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深厚情怀,以真诚尊重和理解善待每一位学生,赋予教育以温度,实现师生到家人的跨越;“用力”,是依托扎实学识、勤勉态度与创新精神,全身心致力于教书育人、科研探索,从而达到“诲人不倦、学而不厌”,切实将理想转化为现实成果,实现责任到使命的升华。第三,思考思路思想,是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引领,是教育者走向卓越的“成长引擎”。其中,“思考”是对教育本质的持续追问,体现为对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深刻反思,致力于从实践中总结规律、保持思想敏锐与活力;“思路”是对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表现为在深入思考基础上形成清晰有效的工作路径与策略,坚持“因材施教”,破解现实教育难题;“思想”,则是对教育理念的守正创新,它源于思考、成于实践,不仅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职责,更彰显“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能够驱动教育变革,塑造独具特色的教育范式,最终引领学生、教师乃至教育事业迈向卓越。

最后,程永波校长勉励全校广大教师以信仰为魂,做教育事业的“追光者”,永远相信“教育让世界更美好”;以真心为灯,做学生成长的“点灯人”,永远记住“每位学生都值得温柔以待”。

据悉,此次教师节座谈会是学校系列庆祝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将紧扣今年教师节主题,组织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庆祝活动,旨在深入弘扬教育家精神,凝聚全校师生共识,激励广大师生同心同德、同向同行、砥砺奋进,共同谱写学校蓬勃发展的崭新篇章。

(党政办 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挂靠>)

版权所有  南京财经大学  |  苏ICP备11032101号  |  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012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