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直播,360足球直播

媒体南财
首页 > 媒体南财 > 正文

〖人民日报客户端〗传承“非遗”手工艺 “绣”出小康新生活

文字:李超雅  发布日期:2021-06-01  浏览次数:

她走出大山,又回到大山,既是从这片大山走出来的从江姑娘,也是从城市回来发展刺绣产业的带头人,她的身上兼具传统的烙印与现代的活力,她是一股当地发展的内生力量。她叫石贤,来自贵州从江,侗族人,毕业于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毕业后选择返乡创业,创立从江县卧松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致力于民族非遗工艺传承与创新,携手当地乡村妇女通过手工订单居家就业创收,助推家乡全面小康与乡村振兴。曾获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全国优秀奖、“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江苏省铜奖、“中国创翼”从江县首届创业创新大赛一等奖,获从江县委、县政府授予“从江县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https://rmrbcmsonline.oss-cn-beijing.aliyuncs.com/upload/ueditor/image/20210601/a_584165204581937152.jpeg?x-oss-process=image/format,jpg/auto-orient,1

远山深处,山岭绵延、沟壑纵横,贵州省从江县是石贤的家乡。在石贤的记忆中,儿时的家乡普遍贫困,全家的生计依靠父亲每月几十元的乡村教师工资。2013年,这个寒窗苦读十余年的侗族女孩终于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好不容易从偏远落后的小山寨来到偌大繁华的南京城。来到大城市后,她渐渐发现那么多珍贵的民族文化、精美的手工艺正快速消失在时光的长河中,“大山虽美,却也阻断了山里的人们远眺的视线,人们意识不到古老的文化血脉正日渐式微,只是一味地追求城镇化。我要回到山里去,用我的知识和力量,带领乡亲们重建文化家园。”心里始终放不下濒临失传的传统技艺和苦于致富无门的贫困群众,她毅然决定辞职回乡创业,整理当地非遗工艺、对接设计力量,积极宣传推广家乡的民族非遗文化。

https://rmrbcmsonline.oss-cn-beijing.aliyuncs.com/upload/ueditor/image/20210601/a_584165204581937153.jpeg?x-oss-process=image/format,jpg/auto-orient,1

饮水思源,创业不忘众乡亲。创业初期,石贤到村里一家一户开导动员,希望能带动更多的贫困家庭加入手工刺绣产业。让她印象深刻的就是面向当地农村妇女免费教授非遗技艺,带动她们学习非遗产品制作技能,好为将来承接手工订单打下基础。为了鼓励村里妇女来参加培训,一开始每人奖励40元,大家来打个卡坐一坐就走了,并没把刺绣当回事。因为她们认为自己绣了一辈子花,也只能给家里添几件衣,这些绣品最终也会随着她们入土为安,静静地消失……后来,石贤在每次上课前,先给大家播放公司在各地参加展会、宣传推介非遗手工产品的视频和照片,讲述大山里的绣品如何经过创新设计卖到世界各地的故事,让妇女们对自己的传统手艺有了新的认识和思考;同时设立“奖学金”和人才提拔机制,表现最好的绣娘能获得额外奖励,同时可以签约公司成为常驻手艺人,除承接订单外还能获得更多外出交流、申请传承人认证等发展机会。于是大家热情高涨,你追我赶地学习创新技能,常常过了下课时间还“赖”在教室里不走。把激励机制设计好,度过没有产出的培训阶段,接下来绣娘们接上订单,就可以再进一步激发内生动力,形成良性循环;就这样,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闻名而来,加入“非遗+扶贫”的事业当中,共同推动贵州传统刺绣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https://rmrbcmsonline.oss-cn-beijing.aliyuncs.com/upload/ueditor/image/20210601/a_584165204581937154.jpeg?x-oss-process=image/format,jpg/auto-orient,1

免费提供原材料、免费培训指导、统一回收、扶贫产品推广销售……为了壮大手工绣坊的发展,政府也给公司提供了各项优惠政策和措施。慢慢地,加入手工绣坊的人也越来越多。“第一年,绣坊里只有38位绣娘,到了第二年,有73位,现在已经有将近300人了。”石贤说。

“刺绣做出来,要卖给谁呢?”石贤回忆道,“这是当时很多人的疑虑。”为了积极向外界宣传推荐从江非遗商品和民族特色文化,石贤想到借助抖音、微信视频号等流量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从江、感受从江独特神秘的民族文化风情,同时将非遗手工产品推荐到电商平台、线下景区店、交通枢纽特产馆进行销售。同时,还打造了从江第一家民族非遗生活馆,陈列展出精美的手工刺绣、蜡染、银饰等非遗产品供客商和游客现场体验、挑选,有时一天能接待好几波到访,常常深夜才能收工休息。“客户要的量少了,会为手工定制成本太高利润微薄而发愁;可一旦数量多了又担心手工制作耗时而无法按时交货。”石贤说道,“好在目前遇到的客户都还比较好沟通,也感谢我的团队一直配合默契,努力克服每一道难题。”

有时石贤会感到压力很大,这不是一个挣快钱的行业,甚至很容易陷入为了一腔情怀而入不敷出的境地。“我每一步都走得非常谨慎,每一笔钱都得花到刀刃上。毕竟几百位绣娘因为我而对非遗产业满怀期望,我首先要让企业成长发展好,才能带动更多人致富。”刺绣产业前期有政府政策支持,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要让它们在市场上扎下根来。竞争力何在?手工刺绣不如机绣速度快、标准化,生产成本也居高不下。石贤始终在想办法,通过部分工序引入机械化生产、打造推广原创民族非遗品牌、提高产品设计水平和材料品质,一点点摸索市场的口味。推出手工银饰胸针、刺绣蜡染抱枕、笔记本、摆件、香包、围巾、装饰画等非遗创意产品,以及衍生出的民族卡通人物插画,品类丰富,美观实用,在众多民族产品中别具一格。

剪纸、刺绣、蜡染、银饰……绣娘们飞针走线,专注而娴熟,一件件产品在她们灵巧的双手下诞生、上架。石贤告诉记者,“这些绣娘织女在兼顾农活、照顾家庭的同时,每天拿出2到3个小时手工制作,年收入也能达到10000元以上。”实现了在家门口创“薪”,将“遗产”转化成“财产”,让“非遗”助力“小康”,给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点燃新希望,让它们擦出致富的火花、智慧的火花和幸福的火花。

https://rmrbcmsonline.oss-cn-beijing.aliyuncs.com/upload/ueditor/image/20210601/a_584165204581937155.jpeg?x-oss-process=image/format,jpg/auto-orient,1

初心不改,小康路上圆梦人。在从江县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石贤被县委、县政府授予“从江县劳动模范”荣誉称号。石贤认为,这是党和政府对她的信任和支持,也是国家对广大劳动人民和新时代奋斗者的充分肯定与鼓励。既是荣誉,也是鞭策;既是压力,更是动力。石贤告诉记者,曾经她在许多好心人的资助下完成了学业,感念于这份善意,她从上大学开始,每一年都给自己定下至少一个公益小目标,创办少年侗歌班传承侗族大歌,联合母校南京财经大学、民间公益组织和社会爱心人士,通过暑期支教、走访助学、捐资捐物、云课堂等形式,先后建立“结对帮扶爱心家庭”20余组,爱心助学名额30多位,为贫困山区学校捐建多媒体教室2个、爱心书屋2个,发起爱心物资捐赠活动多次,同时设立留守儿童成长陪伴语音电台、线上民族非遗文化教育栏目等。今后,要进一步做大做强非遗产业,用实际行动带动更多年轻人回归家乡、投身非遗传承事业,为家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事业贡献微薄之力。

“新时代的青年有热情、有能力,是助力全面小康的主力军。”对于未来非遗传承事业的发展,石贤也有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新时代非遗传承工作,要从机制保障以及加大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两方面入手,充分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实现非遗奔小康、文化致富路。我自己也要继续以百倍的热情和干劲投入到工作中去,发挥自我价值、共同建设家乡,才是对这份荣誉的最好回报!”

(2021-6-1 人民日报客户端

版权所有  南京财经大学  |  苏ICP备11032101号  |  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012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