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之光〗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应强化“四板”建设
文字:本站发布 发布日期:2018-03-26 浏览次数: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应强化“四板”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简称《意见》)指出,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是思潮激荡、思想活跃之所,既是深植厚育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肥沃土壤,但也容易开出敌对势力渗透分化的“恶之花”。
根据木桶理论及反木桶理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应着力强化“四板建设”:补好理论武装之“短板”,确保“平稳”状态下“不溢水”;加长工作创新之“长板”,确保“运动”状态下“不缺水”;增厚机制协同之“厚板”,确保“扩容”状态下“不漏水”;燃亮主旋律之“展板”,提升“美誉度”,打造“源头活水”。
理论武装“补短板”
理论武装既有经典性,又有时代性。面对后现代结构主义对意义、价值的消解,加之网络时代“快餐式”文化的兴盛,历久弥新、生命蓬勃的马克思主义,遭遇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的巨大冲击。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亟需作出应对,筑牢理论根基、强化理论武装、切实理论运用,补齐思政宣传工作之短板。其一,将晦涩的理论简明化,增强大学生的理论认同。“生命之树长青,而一切理论显得朦胧”。将马克思主义简明化,不是简单化,更不是庸俗化,而是赋予其鲜活的现实生命力。“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毛泽东将事物的发展是曲折与前进的统一作了高度形象的概括,鼓舞了无数仁人志士;“中国革命的胜利要靠中国的同志了解中国的情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其二,将高深的思想现实化,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屡出“潮语”,语言看似平实,近乎白话,但内涵丰富、思想深刻,赢得了大学生的强烈政治认同。“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成为大学生qq签名、微信圈分享的热词,激发了他们自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决心和信心。其三、将传播的平台大众化,增强大学生的情感认同。过去,不同的知识体系往往对应着不同的传播媒介和对象。如今,泾渭分明、以邻为壑早已成为“过去式”。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必须跳出路径依赖的窠臼,热烈拥抱网络“微时代”的到来。“微课”“微小说”“微分享”往往能集聚“大能量”。南京徐川现象发挥了“川流不息”的效应,借助的是微信平台。“10万+”的公众号文章,均具有价值认同、情感共鸣的特质。走出庙堂、亲近村野莽夫,“阳春白雪”可能比“下里巴人”更受欢迎。
工作创新“加长板”
工作创新是复杂的多面体,是理念创新、方法创新、技术创新的集聚。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应改变重形式、轻内容,重轰轰烈烈、轻实实在在的弊端,着力打造从内到外、从上到下的立体创新模式。其一,理念创新是前提。理念创新是高校发展的先导,也是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的基础和根本。理念的创新必须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树立“互联网+”新思维,洞悉90后、00后的新特质,迎接自媒体不断涌现的新挑战。没有理念的创新作先导,任何外在的创新只会是缘木求鱼、不知所终。其二,文化创新是关键。创新不是惟“新”为新,而是对既往校园文化底蕴与构成的调适与订正。中华传统文化,累计千年之久,虽“古”亦为新;“宅文化”“丧文化”等所谓披着时尚之衣的腐朽生活方式及态度,再新亦为旧。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朝花夕拾”,重拾对历史的温情和敬意,创新中国大学的校园文化,对于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至为关键。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如此才能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的构筑高校思想宣传工作的根基。其三,技术创新是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技术的创新关键在于“活”起来。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平台紧跟自媒体的迭代频率,但往往有“新瓶装旧酒”之嫌,时间一长,往往陷入“半死不活”“一动不动”的尴尬处境。这从政务微博、官方微信关注度的“高开低走”可见端倪。技术创新必须从定位、服务上破除羁绊:定位上要以充分的文化自信回归自媒体的“原旨”,大张旗鼓“报喜”,坦率坦白“报忧”,避免官方媒体的“塔西佗陷阱”。服务上,要改变“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思路,推动“客户参与设计”,引领而非迎合大学生的趣味审美和价值指引。
机制协同“厚挡板”
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建立健全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党委宣传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和院(系)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协同机制的关键是“机制协同”,即坚决规避“九龙治水”不如“一龙治水”的弊端,充分发挥出“1+1>2”的合力效应。其一,要把分段发力、同向发力衔接起来。齐抓共管的基础是“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目标是变“多向发力”为“同向发力”。高校行政壁垒分明,容易陷入“部门本位”的泥潭,解决之关键在于凝聚共识。这个共识就是: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以此为矢,“对标找差”,校正方向,“心向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蹄疾步稳、阔步向前。其二,要把解决思想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思想问题、实际问题不能截然分离,他们天然是“一体二胎”,互为表里、互为因果。必须同时关注思想问题背后的现实因子,以及实际问题背后的思想根源。根据双因素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可培育“保健因素”,解决思想问题可培育“激励因素”,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宣传实效。其三,要把校内资源、校外资源整合起来。高校不是“世外桃源”,宣传思想工作不能只搞“瓶中风暴”。校外的学术资源、媒体资源等,都有校内“同类项”。统筹整合、各取所长,打造互补、共融的宣传思想新体系,是目前高校亟需推进的重要方向。整合的方式可分纵向整合(社会的产业、高校的专业)、横向整合(科研机构的合作)、平台整合(如微信、微薄等自媒体的贯通)。
弘扬主流“亮展板”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一场社会革命要取得最终胜利,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只有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看得深、把得准。”做好正面宣传、弘扬主流,增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必须树立三个视角。其一,要有贯通历史的浑厚视角。鉴往知来、树立大历史的“坐标系”,大学生才能体会如今“中国奇迹”的来之不易。如缅怀“民国范”一度成为坊间潮流,仿佛民国是“黄金时代”,但只要通晓历史常识,就知道民国是不折不扣的乱世。孙中山的“铁路梦”、梁启超的“世博梦”,这些“民国梦”都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间里得以实现。树立大历史的视角,才能廓清历史虚无主义的迷雾,真切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其二,要有比较中外的宽广视野。过去200多年的时间里,西方列强凭借船坚炮利、大肆掠夺,主宰全球经济贸易,维持了长时间的经济繁荣,同时占据国际话语权的顶端。一度全世界都公认“西方”等于“现代”,“西方价值”等于“普世价值”。但随着中国国力的快速提升,“中国模式”“中国经验”成为世界很多国家争相学习借鉴的对象。其三,要有唱响未来的悠长视线。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这个时代大学生的共同愿景。愿景就是目标,愿景就是力量,憧憬未来更能激励当下。
“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火车头”牵引,更需要各节“车厢”的推动。我们要在新时代思考新命题,新时代有新作为,加强“四板建设”,切实推动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活水涌动、常做常新。
张为付: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党委宣传部部长
秦韶华:南京财经大学新闻中心主任
(2018-3-19 理论之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