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南财大科研团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专注粮食保鲜储藏研究——为粮仓插上科技的翅膀,让新米长“新”
文字: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花 实习生 陈姝宏 发布日期:2023-04-13 浏览次数:
丁超团队在研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过不了多久,六合地区的农民也可拥有属于自己的智慧粮仓了。” 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丁超常常和粮仓打交道,用科技手段减少粮食损失,他们研发的“太阳能、热泵一体化烘干系统”即将在六合基地启用。
让粮仓插上高科技、更智慧的翅膀是丁超团队不断求解的重要课题。目前,丁超团队申报的稻谷新型干燥与保鲜储藏一体化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同时也承担了“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项目的相关研究内容。为了让农产品更保鲜、减少稻谷在干燥过程中的能耗、提升储藏技术、促进中国粮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丁超团队在稻谷干燥储藏方向上赓续前行。本期“见证南京高校‘科技原创力’栏目走近让粮食快速干燥、新米长“新”的太阳能热泵联合烘干的研究团队。
创新烘干技术,解决阴雨季粮食储藏难题
根据江苏的地理情况,农作物主要分为稻麦两季进行粮食收购,小麦在5、6月份,稻谷从11月份开始一直持续到次年1月份。丁超解释:“夏天收小麦的时候问题不是太大,因为那个时候基本梅雨季节过了,天气相对来说干燥,粮食干燥速度比较快。但到冬天,如果不及时干燥,粮食一般情况下1-2天就坏,我们就必须快速地对粮食进行处理。”
传统的粮食烘干技术主要通过烧煤、烧油以及一些生物燃料产生热量,对粮食进行烘干干燥,燃料不环保且能耗较大。为了解决此类问题,丁超团队运用清洁能源去做干燥,“我们开发的是太阳能热泵联合烘干。简单来说,就是在运用太阳能清洁能源的基础上,与热泵技术进行结合,一起对粮食进行烘干。”丁超介绍。
“热泵的原理类似于空调制热。太阳能发电不够时利用。”目前市面上主要有空气源热泵、水源热泵、地源热泵等,丁超团队则采用投资成本低的空气源热泵进行制热。
全球首创,保护农民利益是研发动力
丁超介绍,他们所做的太阳能热泵联合烘干技术在全球是首创,其灵感来自于2017年参与一个江苏省农业自主创新项目时,不同领域小伙伴在一块讨论时碰撞出来的火花。
“传统的种粮大户在粮食收获后,由于没有足够的能力对粮食进行大面积烘干,主要是把粮食卖给烘干中心。”丁超说,农民急需把粮食进行烘干处理,烘干中心往往把价格压得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大家交流发现,在整个生产以及后期加工环节中,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已经很高,唯独在产地烘干这一环节是瓶颈。“你的产量再高,但是粮食在产地没有及时烘干,就会造成大量损失,那么前面所做的促产努力可能都是白费。我们的烘干技术,由于成本较低,种粮大户可以自己购买设备进行烘干。农民不用在11-12月份卖,可以在第二年3-4月再卖,价格较高,这相当程度上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围绕国家粮食仓储战略需求,技术在多个地区落地
近年来,目前国家对粮食投入非常多,效果也很突出。目前丁超所在的团队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的项目,包括产学研合作,目前在泰州靖江,宿迁泗洪,以及现在南京的六合地区,都针对种粮大户的粮食干燥的需求,积极地开展产地烘干、储藏一体化,烘干仓的研究。“目前该项技术我们已经在泗洪县开展了3-4年,靖江开展了两年,现在南京六合也在建一个实验基地。”丁超透露,团队围绕国家粮食仓储战略需求,在低温储粮方面与领军企业积极开展合作探究。
不仅仅是粮食烘干,记者在丁超团队的实验室里还发现了彩色稻米,这是他们研发的新型营养复配稻米,可以让消费者在享受美味米饭的同时,还能提供丰富的天然营养素。为了使稻米的口感更好、营养价值更均衡,团队的成员还在继续做上市前的准备。
(2023-4-13 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