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直播,360足球直播

媒体南财
首页 > 媒体南财 > 正文

【中国江苏网】南财大20名90后学生出版《战火与记忆》图书致敬抗战老兵

文字:本站发布  发布日期:2015-12-22  浏览次数:

35万字的图书——《战火与记忆》

《战火与记忆》图书首发仪式

;

; ; 两年来,我们寻访了31位抗战老兵,为每位老兵拍摄了敬礼肖像照,并制作了《敬礼老兵》纪录片,现在将他们的故事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出版了《战火与记忆》这本口述历史的图书。12月11日,在“12 13”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来临之前,由南京财经大学20名大学生为抗战老兵出版的图书《战火与记忆》成功发布。; ;;

; ; “老兵不死,只是凋零,历史永远不能被遗忘。”,在发布会上,编著这本书的“敬礼 老兵”学生团队负责人张赛感慨。

图书还原31位老兵的8年抗战史; ;

; ; “我们寻访到31位老兵,记录下了他们对8年抗战的历史口述。每一位老兵的故事,就是一段抗战史:从投笔从戎的参战历程,到战时前方的浴血奋战、后方医院的生死时速,再到日军投降后老兵见证整个南京城久违的欢乐场景。”张赛介绍,这本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整整有35万字,除了有每一位老兵的口述历史之外,还有学生们的记者手记和出书的心路历程感想。此外,江苏省黄埔同学会会长、97岁的老兵张修齐为这本书题词作序。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当代新闻史学界的泰斗方汉奇先生也被大学生们为老兵出书的精神所感动,欣然为这本书写下了推荐语,赞扬这本书是对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最好的纪念。除了这本书之外,学生们还将老兵们的手印设计成画册。册子里有31位老兵鲜红的手印,还有他们颤抖的手写下的姓名以及当年他们所在的部队番号。; ;;

; ; “我曾经是,永远是,中国人民的好战士”“我讲我有一个志向,我的头可断,血可流,我的志不可缺”“卢沟桥炮声一响,我穿征衣;日本投降,我脱战袍”“如果日本人还来侵略我们,如果我还年轻,我还会选择上阵杀敌”……当讲起那段血泪与战火的历史,年逾九旬的老兵精神矍铄、目光坚定,仿佛又回到保家卫国、驰骋沙场的年代,而那慷慨激昂的话语,也让每一位阅读完这本书的大学生们为之动容、热血沸腾。; ;;

; ; “梦中抹不去硝烟弥漫,耳畔停不下枪炮雷鸣,纷飞的战火化为永恒的记忆。正如这本书的封面上写到的这句话一样,我们希望这本《战火与记忆》还原那些平凡老兵们的8年抗战史,让他们不被遗忘!”团队的另一负责人龚晨霞告诉记者。

;4个年级学生接棒传承心愿终成; ;;

; ; 其实在为老兵们出这本书之前,“敬礼老兵”团队前期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了。2013年12月,吴春祥、张修齐、冯宗尧和程云等四位抗战老兵通过媒体向国人致歉“对不起,当年我们没守住南京”,这让当时团队最初的负责人袁启斐感触颇深。袁启斐是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2011级毕业生,就是因为在媒体的一段实习经历,他才萌生了记录抗战老兵口述历史的想法。之后,他组建了“敬礼老兵”团队,为老兵拍肖像照、拍纪录片。

; ; “纪录片放映后,我们开始忧虑了起来。当时我们手上已经搜集了近10万字的文字稿,所以特别希望能继续为老兵出书,但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队员都要准备毕业找工作,很难再由我们做下去了。于是我们呼吁了更多热心有能力的学弟学妹来接棒我们的工作,为老兵出书!现在出这本书的团队,包括从2014级到2011级的4个年级的20位同学。”袁启斐说。

历时2年寻访31位抗战老兵

; ; “两年来,在我们寻访的老人中,除了在这期间过世和病重卧床不便打扰的之外,我们这本书一共记录下了31位老兵的故事。”张赛说。由于平时学校要上课,寻访只能在课余时间进行,他们利用零星的时间去离学校较近的老兵家走访,江宁、浦口甚至在常州、无锡等较远的地方则利用周末时间采访。

; ; “寻访老兵的过程中,因为老兵们记性和听力表达能力都大不如前了,再加上为了保证口述历史的准确性,每一位老兵都要采访回访三四遍。基本上写好一篇老兵的稿子,得花上近1个月的时间。整本书采访老兵的完稿工作,花了一个学期才终于完成了的。”张赛说。

; ; “寻访最难的是和老兵建立信任关系。”负责采访的吴荣荣说,有些老兵一开始并不信任他们,同学们就反复介绍出书目的,一次说不通,就两次、三次,团队的大学生用他们的热情和真诚赢得了老人的信任和配合。

; ; 老兵们也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感动。老兵胡省三自己过得很拮据,但在听说了当时学生们的采访工作都是自费的情况后,立刻到卧室的枕头下拿出了2000元,颤抖着手把钱递给学生们。尽管最后并没有接受老兵的钱,但这让当时采访他的团队成员杜梦恬很是感动。历时2年,团队走访31位老兵,积累视频资料超过30小时、拍摄照片近2000张、采访文稿近50万字,最终成功完成了这部35万字的图书——《战火与记忆》。

记南京唯一在世的黄埔伉俪

; ; 在这本书中,南京目前唯一一对在世的黄埔伉俪成为了一大亮点。“我们中国人不会亡,我们不怕死,我们只要有一滴血,都要为国家来流”,今年94岁高龄的女兵何静芳已是满头银发,面容清癯,每次说起那些战死在沙场的无名英雄都忍不住潸然泪下,直说自己做的算不得什么。

; ; 何老告诉记者,她家里是读书人家,当年大学毕业后,黄埔军校恰好征兵,她就和几个女同学一起报名,成为黄埔15期的女兵。当时,女兵有四个专业:政治、医护、特务兵以及军事兵。因为她心思细腻,被分到医护兵专业。后来被分到了后方的一三八医院。作为护士的她不仅要照顾受伤的士兵,还要给予他们心理上的安慰。老人说,那个时候医药缺乏,有时候开刀没有麻药,只能硬给士兵挖子弹,“有的受伤以后的士兵,士气低落,我们在后方医院都是做政治工作,告诉他们中国是有希望的,不要灰心。”

; ; 而她的丈夫陈世勋是黄埔13期学员,又是黄埔15期、16期的教官。两人在那时就相爱成为夫妻,并肩作战。如今,老两口身体都很硬朗,他们居住在南京一个老小区里,房子有三室一厅。他们的儿女都很孝顺,平常每隔两周就轮班到老人家里照顾生活起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国江苏网)

版权所有  南京财经大学  |  苏ICP备11032101号  |  苏公网安备 32011302320124号  |